Search


#編說

唉,今天輕鬆不起來,但希望看到這篇的朋友們,不管你是編輯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#編說

唉,今天輕鬆不起來,但希望看到這篇的朋友們,不管你是編輯出版從業人員或是單純的各行各業讀者,一起花點時間來聊聊台灣的「過勞文化」與「文化過勞」。

沒空看文章的人,請直接看公民廟口-立委在做天在看,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陳政亮老師的發言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Fa6ej4yEU4U

最近針對《勞基法》的修正,可以說是「史上最惡修法」。相關的修正情況這裡不說得太細,詳情大家可以咕狗了解一下,但簡而言之,就是「一例一休」下架,鬆綁了七休一,提高了加班時數上限、縮短了輪班時間、好棒棒的幫勞工累積特休、希望老闆們都有道德良知。

我們的勞動部說:「修法是因為勞工都愛加班。」資方代表也站出來說:「台灣沒有過勞死,如果有,那是勞工『本來就有病』。」

#聽得我都不知道到底誰有病了

坦白說,不同的行業,因為工作內容的差異,的確會有一些彈性的(或灰色曖昧的)勞動時間和狀態。但這次的修法,只是全面性的倒退,只會讓原本工作時間不穩定的職業更得不到法律保障而已。

#勞動部根本是因為勞檢能力太差才全面放生吧

從這個角度看看已經是「責任制」的出版業,實在難免有許多的感慨。也許各家公司的規定寬嚴彈性不一,但為了拼出書量和印刷時間的死線,有時候真的是不分日夜被稿子追著跑,或死命的追著稿子跑,和編輯息息相關的許多設計工作也必須以外包形式來作業。這些不確定的時間因素,都讓編輯(以及整個出版生產鏈上的工作者)都成為工時和工作權責不太規律的「文化工作」。

一般日常如此,就別說台北城假日那些華麗麗的活動了,有多少編輯和行銷補得到休又休得完呢?(這時候出版業也變成服務業了呢)

平心而論,這就是出版產業的特性,基本上似乎不太可能改變,但假如沒有基本的法律規範和保障,整個文化產業(看看那傲人的出版量)也就只是建立在許多血汗之上的煙火而已。

再回頭看看「讀者」下班之後的生活,還有多少餘力和精神能進行這些活動呢?每個編輯總是期待讀者買書、讀書,但除了真的喜歡閱讀的讀者以外,一般人的過勞日常,還容得下好好看完一本書的時間嗎?

紙本書的衰退有很多原因,但書是過勞人生中最先被排除的知識和娛樂選擇,似乎是不爭的事實。而編輯,大概就是在過勞的漩渦裡,還把書當成精神浮木的人吧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A編工事中,某社主編,一級斜槓鄉土文青。出版寒冬中依舊想靠著台灣文學、人文史地取一點暖,談一點時事,說一些編輯大小事,「編輯元素表」無限期推廣中。
View all posts